雅虎體育記者 Kevin O'Connor 近日披露,在 2025 年 2 月交易截止日前,凱文?杜蘭特曾與凱爾特人、尼克斯產生過強烈的加盟意向。然而,這兩支球隊的實際操作卻與流言形成鮮明對比:凱爾特人因薪資結構限制難以匹配交易,尼克斯則在談判后期突然降溫,最終導致杜蘭特在今年 6 月被太陽隊交易至火箭。
一、流言背后的雙向試探
根據 O'Connor 的報道,杜蘭特在交易截止日前明確表達了對綠軍和尼克斯的興趣,而尼克斯甚至向太陽提交了包含唐斯或 OG 阿努諾比的報價方案。這一動向并非偶然 —— 尼克斯自 2019 年錯失杜蘭特后,始終將其視為 “救贖目標”,而凱爾特人則希望通過杜蘭特與塔圖姆、布朗組成 “三巨頭” 沖擊總冠軍。
但現實條件迅速澆滅了雙方的熱情。凱爾特人當時薪資空間極度緊張,若要引進杜蘭特,需送出霍勒迪、波爾津吉斯等核心球員,這將直接削弱球隊的衛冕競爭力。尼克斯雖有薪資靈活性,卻在談判后期因管理層更傾向于培養年輕球員而放棄追逐。
二、太陽隊的戰略博弈與最終抉擇
太陽隊在交易截止日前設定了嚴格的交易門檻:要求至少兩名首發球員加一個首輪簽。這一策略導致尼克斯的報價未能達標,而凱爾特人提出的三換三方案(霍勒迪 + 波爾津吉斯 + 豪澤換杜蘭特 + 阿倫 + 戈達羅)也被太陽拒絕。最終,太陽選擇在休賽期將杜蘭特交易至火箭,換來杰倫?格林、狄龍?布魯克斯及選秀權,這一交易既滿足了杜蘭特指定下家的要求,又為重建儲備了年輕資產。

三、綠軍與尼克斯的后續變局
值得玩味的是,綠軍和尼克斯在交易截止日后的發展軌跡截然不同。凱爾特人在塔圖姆跟腱斷裂后迅速進入重建,先后送走霍勒迪、波爾津吉斯以節省 1.8 億美元奢侈稅,徹底退出爭冠行列。尼克斯則在休賽期繼續補強,簽下布倫森后將重心轉向培養年輕陣容,與杜蘭特的流言漸行漸遠。
這一流言的最終走向,折射出 NBA 交易市場的復雜邏輯:球星的個人意愿、球隊的薪資結構、管理層的戰略定力,共同塑造了球員的命運軌跡。杜蘭特最終加盟火箭,既是其個人選擇的結果,也是太陽隊在權衡利弊后最現實的方案。而綠軍與尼克斯的態度變化,則為這場博弈增添了戲劇性的注腳。